Google

2007年7月6日

祭拜

  每次家裡祭拜神明與祭拜祖先,都是小孩的最愛,因為有大魚大肉吃打打牙祭,好好飽餐一頓,因為古早(1960)年代,普通家庭平常吃的很清淡而且又簡單,哪有什麼大魚肉可吃。

  每逢祖先忌日或節慶,前幾天前家裡就忙著採購大魚大肉及其他飯菜;一大早就開始忙著煮與料理,趕在午前十一時祭拜,這是閩南人流傳已久的習俗;一定要葷食不可以祭拜素食,而且要準備六、十或十二樣祭拜,為吉祥數字,不可以單數祭拜。長輩都以十二樣祭品為主,大魚、大肉、雞或鴨為主項,其他以菜湯加上飯,湊十二樣為一大桌,好像在大辦桌宴請貴客;祭拜祖先前,先以主項恭請 觀世音、十方諸佛諸尊及土地公再拜,等拜香過三分之ㄧ,擲杯請示神明,拜請的神明都到齊了嗎?若為神杯表示到齊;等拜香過了三分之二,再擲杯若為神杯,表示神明很歡喜,可以燒金紙錢;緊接著祭拜祖先,其過程與祭拜神明相同,這是道教儀式。若香爐出火,以神明爐表示喜事,神明來到家裡而且很歡喜有保佑;以祖先爐出火表示,祖先不高興,有事情要交代,所以每次祭拜,長輩們特別留意香爐,不敢輕心。

  早已垂涎三尺的小孩,巴不得趕快結束祭拜儀式,上桌大塊的吃,不到半小時,桌面早已經一掃而空,與長輩告辭下飯桌。

  長輩非常在乎祭拜傳統習俗,不敢怠慢不敬,平時寧可省吃儉用。但是只要祭祖日,無論如何都要用很豐富的食物祭拜祖先;其意義是要懷念祖先,祭品絕對不敢寒酸,如果太寒酸表示子孫生活不好,祖先不敢回來吃,祖先不回來,就不會護佑子孫,家運就會不好。

  很多事情的發生,看的角度不同,結論必然也不同,也就是見仁見智;重點是:不善待自己,又如何善待他人呢?

沒有留言: